吴宪说:“这既是为灾区筹款,也让美国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这次经历促使他思考:是否能在美国长期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形成更持续的影响。
此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逐渐显现。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优质企业主动发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用好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推动更多优质服务资源下沉。
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体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以7016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榜首。我国正从产品资源为主的“出海1.0”向知识产权为标志的“出海2.0”跃迁,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支撑。
比如,在内蒙古,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的扩张,在传统能源基地的用电结构中注入了“绿色制造”的新成分。在浙江,县域经济中的智能家电、跨境电商等产业,推动县级电网负荷持续攀升。在广东,数据服务用电量大增,支撑大湾区数字产业集群。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209家数据中心用电量3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43%。
堂姐陈巧萍回忆:“祥榕念五年级的时候,我带他来玩,他就缠着我问新四军的故事,我给他念了背面的碑文。听完,他像个小大人一样,攥紧拳头说:‘我也要做英雄!’”
创新生态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环境中协同合作,通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培育创新文化形成的有机系统,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以知识产权构建创新生态,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服务体系、创造质量、运用效益、制度保障、国际合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提高,在构筑科技创新“生态圈”、引领企业出海“国际潮”、赋能产业发展“提新质”等方面表现亮眼。
目极山林,水天一色。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拥挤,漫游黄埔专属“绿色氧吧”——天鹿湖森林公园。在这里,盎然绿意是标配,潺潺溪水、悦耳鸟鸣环绕,远处炊烟缕缕,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鹿湖叠翠在此具象化。
还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境外游客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游”也带火了“中国购”。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成倍增加,已经超过7200家,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86%,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生活品质越高,就越能吸引游客到访以及产生综合性消费。中国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