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并非只有“完全听不见”这一种表现。李春丽表示,耳内闷胀感、持续耳鸣、不明眩晕都可能是突聋的警报。其核心诱因可能在于耳部血管痉挛——当情绪焦虑或压力激增时,耳内血管过度收缩导致缺血,进而引发听力骤降。此外,熬夜、耳机声音过大等也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一旦出现症状,必须争分夺秒就医。”李春丽提醒,及早就诊很重要,否则听力损伤或将伴随终身。确诊后72小时内接受规范治疗,70%患者听力可显著恢复;若拖延超过20天,疗效将大幅降低。
下午三点,一辆大货车倒进月台。员工卸下三米长的—台智能按摩椅,目的地是三十公里外的茨达镇。几乎同时,贴着“湛江直发”标签的泡沫箱被搬上传送带,冰鲜石斑鱼将奔赴彝族老人尔古家的晚餐桌。这些过去无法想象的画面,今天在德昌快递站日日上演。说话间赵洪接到顾客电话,询问能不能运送外地购买的二手汽车。“天南地北的商品在这里汇集,小镇上的人们白天上树打核桃,晚上也会躺在智能按摩椅上享受生活。”赵洪见过太多“奇葩”商品,大到以吨计的精密仪器,小到以克算的虫卵。
在老人听得心惊胆战之际,“专家”适时推出所谓的“最新科研成果”,信誓旦旦宣称“几个疗程即可去根”“无任何副作用”,并辅以大量“患者”现身说法的“治愈”故事和“权威机构认证”。更让老人深信不疑的是,对方反复强调并展示药盒上醒目的OTC标志,将其包装成“国家认证”“安全有效”的证据。“专家”还营造出名额有限、优惠即将截止的紧迫感,催促老人“抓住机会”“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几轮“健康讲座”后,张昕的父亲彻底被话术攻陷,对“专家”深信不疑。
“每月退休工资1620元、低保1239元,还有300元额度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再加上特别扶助金、实物救助、节日慰问,吃穿不愁,社区也常来人探望。”董水平掰着手指算着她生活的“底气”。今年4月起,虹桥街道虹桥社区依托木兰艺术团,面向独居、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精准志愿服务。“我就是跳着舞‘活’过来的,希望自己的舞蹈为更多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董水平说。
董水平家中的墙上贴着她演出的照片。很难想到,这位开朗的老人曾一度陷入人生低谷:儿子因肝癌去世、自己离婚后又查出原发性肝癌。
广东大部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中国天气网发布的示意图显示,国家级气象站中,15个站累计雨量超过250毫米,陆丰、汕尾超400毫米,广州、深圳、惠州个别站点累计雨量更是超600毫米。
“听力的损伤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看似平常的习惯正在悄悄摧毁听力。”李春丽在直播中列举了一些藏在生活里的伤耳陷阱并提出相应“保耳指南”:戴耳机追剧、听音乐时,务必遵循“60—60—60法则”——音量不超过最大值的60%,单次使用时长≤60分钟,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如地铁、商场)时应禁用耳机。“在行驶中的地铁上戴耳机需超85分贝才能听清,这相当于电钻声,直接造成听觉细胞永久损伤。”李春丽解释。
AI滥用也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假医生视频人物表情自然、语言流畅,普通用户难辨真伪。部分团队甚至用“真人面具+AI换声”通过活体验证,系统误判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