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雄的母亲而言,“清澈的爱”澎湃在“陈母问勇”的坚强中;对家乡的群众而言,“清澈的爱”浸润在善待英雄家人的呵护中;对人民军队而言,“清澈的爱”奔涌在“只为中国”的牺牲奉献中。
“比如,在贸易监管、金融开放、投资便利化等领域推出更具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等。”宋思源说。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国人出入境数量超过3800万人次,同比上升30.2%。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同比上升53.9%。文章称,伴随签证政策变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来推动国际旅游。例如,在主要景点设置多语种标识,加大宣传力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数字翻译工具的普及,也让中国成为更受游客欢迎的目的地。
如今,我国正全面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外来人口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创造更为亲和的成长环境,城市发展还要多一些儿童视角。
由于长期在异地或往返两地,一些流动儿童面临缺少陪伴、难以融入等问题,加上居住地往往远离城市核心区,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可及性较低,许多儿童的娱乐方式局限于“玩手机”“刷短视频”等。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心理健康等问题。有专家指出,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参与丰富的娱乐活动,也是心理干预和社会适应的过程。
“咱上的又不是杂技学校,孩子刚开始练,我也不同意。没承想,练上以后,对杂技的瘾头替代了对手机的沉迷。练杂技的过程中,孩子做事的专注力还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你说杂技咋还有这般魔力呢?”王若依的妈妈吴秀华感慨道。
作为导游,我明显感受到这几年来山西的外国游客多了许多。他们不再只奔着北京上海,而是会主动问“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哪个更有意思”。有人是被免签政策吸引,有人是读了《论语》想来探源,还有人是被我的小红书帖子“种草”。有位意大利游客说,来中国前家人反复叮嘱“要小心”,来了才发现,街头小贩会笑着给你递试吃的枣夹核桃,陌生大妈会拉着你唠家常,中国人非常友善。每当听到客人说“中国比新闻里好太多”,我就感到,自己的选择对了。能在家乡的土地上,看着老外们从一脸茫然到满眼惊叹,看着他们把山西的剪纸、陈醋装进行李箱,这种成就感,是任何高薪都换不来的。我们这代年轻人,守着家乡的文化宝藏,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同样是了不起的选择。
炎热夏天的某个下午,门诊进来一家三口,告诉我她家大女儿吃坏了东西,现在呕吐、腹痛,她们估计是食物中毒了,一家人全都呕吐、腹泻。我被家长的说辞带偏了,最近柯萨奇病毒性胃肠炎流行,全家感染也非常常见。在不经意间抬头发现孩子妈妈面颊绯红,就随口问了一声:“家里用什么做饭的?”家长说:“我们用的煤气,刚才发现煤气开关没关紧,但肯定不是煤气中毒,家里一点味道都没有,肯定不会中毒的。”为了保险起见,我再三劝阻她们给孩子做一个碳氧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真的是一氧化碳中毒,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