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展示出与职业角色和工作目标相符的情绪,劳动者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及情绪表达进行管理和调节,但有时这些情绪与自身真实感受并不相符,甚至会让他们觉得很痛苦。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容易偷走人的工作热情,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师曾锌分析说。
情绪劳动并非新概念。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对美国航空服务业的乘务员、收账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他们的工作以人际互动为核心内容,之后他在著作《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提出情绪劳动概念,指出情绪劳动是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常常被忽视的劳动。
2月,福建厦门一家公司宣布新增每年2天带薪“不开心假”,允许员工因情绪压力休假,为员工提供情绪缓冲期,让其调整好状态后高效返岗。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泽宇认为,江西省体育领域积极推动“赛事+”,取得了显著成效。“赣超”联赛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赛事之一,通过文旅体商融合的方式,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旅游、文化、零售、教育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纪宁说:“欧美国家的网球市场已逐渐进入饱和阶段,中国被认为可能带来新的爆发性增长点。”他认为,在中国这个网球新兴市场,应更充分地挖掘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这有利于全面释放中国体育经济的增长潜力。”
带上“AI”出发,究竟有多香?薪智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应届生的平均起薪从7200元涨到了9121元。并且人工智能行业中,研发类与销售类、服务类、支持类相比,差距并不大,显示出AI赋能文科类行业后的强大优势。
“不同于课堂上的理论案例,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条产线都与企业实际生产无缝对接。”学生何羽阁一边记录调试参数一边说,“我们带着课堂上的疑问来,更要带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 张永伟:汽车产业在加速去对接人工智能,拥抱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来优化它的生产制造。现在很多的车企已经提出来要打造一个人工智能企业,从底层上把自己变成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