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大呼隆”。从科创高地、工业基地到物流枢纽、能源重镇,打好“特色牌”,多用“土办法”,走好“差异路”,在适合的土壤里播种适宜的种子,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今天,“陈母问勇”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一些地方以“问勇”命名新建道路,有人建议把“陈母问勇”收录进成语词典,还有人把这段事迹写成动人歌谣:“陈母问道,吾儿勇否?答曰:其勇冠三军耀九州……”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改变生产生活,释放出澎湃活力。在四川,走进制造企业的智能车间,人形机器人连续3小时零失误完成料箱转运任务,并加快向物流、康养等更多场景延伸应用,让人感叹“未来已来”。在山东,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厂正在高效产出智能体,以“前店后厂”的模式推动智能技术快速落地。通过建设语料中心、训练中心、评测中心、集成中心等标准化流水线,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本,缩短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范围落地的周期,为区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在上海,轻量化“AI+AR”智能眼镜投入试用,仅重40克,还具备实时翻译、环境感知等功能,为弱势群体带来便利。这些亮眼数据和生动场景,正是人工智能加速推动经济形态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跃迁、重塑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写照。
中国现在在一些领域领先,比如电动汽车,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中国工程师、大学的数量惊人,正在培养的人才是中国的未来。中国高层非常清楚,未来在于高科技,也是为何把重点放在高质量上。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孕育新职业,新职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日前,第七批新职业与新工种正式发布,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主要特点体现为三个“新”:新技术驱动、新消费孕育、新业态催化。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湖南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内页,“百年学府 立德树人 逐梦湘农 激扬青春”16个题字,是“杂交水稻之父”、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对学子的殷殷期盼。题字旁,一蔸饱结籽实的稻穗,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师生,为“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而躬耕农业的生动表达。
从环境“软实力”看,需要进一步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体来说,一是在继续坚持“走出去”的基础上,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程度,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二是持续深化竞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三是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在大国博弈加剧、贸易保护蔓延的背景下,引导外贸企业从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向适应国内市场调整,把产品服务的创新优势同市场统一的规模优势叠加起来,以自身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建立稳定、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洪秀敏建议,优化完善普惠托育服务经费支持机制,一方面,尽快完善普惠托育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督促各省区市指导普惠托育机构,结合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照护需求和运营成本差异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及时跟踪评估,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普惠托育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普惠托育机构优惠政策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