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来到“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在这里,人们可以现场体验可监测睡眠呼吸暂停情况的智能戒指、搭载AI动作捕捉技术的健身器材等多款“中国智造”创新产品。
建立需求对接机制。高校需主动构建“双向互动”的需求对接机制,推动实践内容与地方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一方面,建立常态化需求摸排机制,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联络岗位,定期收集地方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实践需求清单”。另一方面,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对需求清单进行筛选与整合,将地方需求转化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避免实践内容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此外,应建立“需求—项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后的效果评估与地方反馈,动态调整实践内容,形成需求对接的持续优化循环,确保实践教育始终服务于地方发展实际。
6月13日、14日,河南多地发布人工增雨公告。提醒:任何组织和个人若发现未爆炸或爆炸不完全弹头、弹药碎片或火箭弹残骸,切勿擅自移动、藏匿、拆解和损毁等,请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人工影响天气有关部门,或者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
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能由一方唱“独角戏”,必须坚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推进机制。注重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设、高效治理。还要注重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既避免盲目铺摊子,也防止碎片化建设,推动形成规划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协同的发展体系。
坚持机制创新,让城市更高效。智慧城市不是“炫技场”,而是以数字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双引擎的治理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过去城市治理常常出现“部门唱独角戏”、数据不通、流程割裂等问题。如今,“一体化”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密码。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打破“部门墙”,通过不同系统互联互通,业务链条高效衔接,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协同共治。以重庆为例,该市创新“大综合一体化”模式重塑治理架构: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为支撑,实现政务数据按需有序共享;业务流程同步优化,让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执法提效。一体化的背后,是机制的创新。这要求制度设计上破除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协同处置。一体化还意味着权责对等、资源共用,打破“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旧格局,真正形成“城市一盘棋”的新生态。
纪某受到的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法国游客艾米莉选择来到江西景德镇体验陶瓷器制作,拉坯、绘画、施釉、烧制,看着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自己手里逐渐成形,她成就感满满:“这门手艺非常精巧和不易,中国匠人的智慧令人惊叹!”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