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机制创新,让城市更高效。智慧城市不是“炫技场”,而是以数字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双引擎的治理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过去城市治理常常出现“部门唱独角戏”、数据不通、流程割裂等问题。如今,“一体化”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密码。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打破“部门墙”,通过不同系统互联互通,业务链条高效衔接,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协同共治。以重庆为例,该市创新“大综合一体化”模式重塑治理架构: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为支撑,实现政务数据按需有序共享;业务流程同步优化,让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执法提效。一体化的背后,是机制的创新。这要求制度设计上破除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协同处置。一体化还意味着权责对等、资源共用,打破“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旧格局,真正形成“城市一盘棋”的新生态。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天降大雨导致路面过水较深致被洪水冲走亦是一种意外,故纪某在上班途中驾驶电动车被洪水冲走意外死亡,符合交通事故构成要件,人社局辩称本案事故发生时纪某面对的是洪水而非道路,其进入洪水中受到伤害不属于交通事故的主张不能成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一封信笺,深情满怀。先辈写下的一封封家书,有谆谆教诲,有缱绻情意,也有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是言说不尽的襟怀、千重万重的情思,虽经历岁月磨洗,仍鲜活如初,令人动容。
实施“持续服务”计划。高校应构建“基地建设—团队接力—资源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在基地建设方面,与实践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设立固定实践基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在团队接力方面,采用“老带新”模式,由往届实践团队向新团队传授经验,形成“调研—服务—反馈—优化”循环链条,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在资源联动方面,整合校友资源、企业资源与政府资源,如邀请基层工作校友担任实践导师,联合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对接政府部门推动成果落地。
规范使用语言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智能向善”“松弛感”等榜上有名;“点赞”“刷屏”等词语被收入《新华字典》,“网红”“脑洞”等被增补到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技术加速迭代、互联网广泛普及,带来大量新词新义、网言网语。经历时间的淘洗后,许多有妥帖解释力和蓬勃生命力的字、词、句会扎根生长,为语言表达带来新鲜活力。
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也在“扩围”。2024年,在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的基础上,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和强直性脊柱炎5种门诊慢特病,进行跨省直接结算。
连日来,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流域相关省(区)旱情,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第一时间分别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自6月14日17时起,针对河南省启动干旱防御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做好旱情持续或进一步发展的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