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土地作为重要的要素资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的来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适应。不可否认,城市“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难以为继,必须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为6.13亿亩,较10年前第二次国土调查时增加了1.28亿亩,其中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潜力较大。例如,一些城市的城中村和老旧厂区,普遍存在存量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问题。有的城中村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有的产业用地容积率较低,投入和产出水平不高。
如今,三胜村已被纳入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河面上,一艘艘货船满载货物,往来穿梭;河畔边,稻虾混养基地实现了小龙虾与水稻的高效共生;果园里,琳琅满目的瓜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片曾被革命先辈鲜血浸染的热土,正以“红绿融合”的生动实践,将烽火岁月的精神密码化作乡村振兴的发展“钥匙”。
加快核心政策落地需要政策创新与体制突破。从现实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成效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既定的部分政策尚未落地,已落地政策仍具有较大优化空间,部分核心政策的制度安排需进一步明确。要强化核心政策落地的刚性约束,并依托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制度的重要条件破除政策落地的体制掣肘。例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提出的“全岛封关运作时,将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进行简并”等具有时间约束的核心政策,依法按时落地;对“全岛封关运作、简并税制后,海南自由贸易港对进口征税商品实行目录管理”等明确条件的核心政策,明确加快迭代升级的具体路径,形成海内外企业、人才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良好预期。由此,一方面可以促进海内外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国际商品、服务、标准等要素,更好服务国内大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服务内地企业、资金、货物等要素更加顺畅便利地“走出去”,辐射服务以东盟为主体的RCEP区域大市场。此外,要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尽快实施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零关税”清单,明显提升岛内居民获得感。
国家正通过政策引导,努力把托育服务送到离家庭更近的地方——社区里、单位旁。“广州市推动的‘一街一普惠’,即每个街道(镇)至少建设一个由政府主导、价格优惠、专业规范的托育园,已在多个街道建成并运营,在我看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为居民打造了‘15分钟托育圈’。”杨丽婷说。
吴宪出生于江苏常熟,15岁时随父母回到老家,学习钟表技术谋生。一次支农劳动中,他不慎左手重伤,只得在家休养,然而这段“被迫空闲”的日子,却激发了他新的兴趣。他开始研究无线电,组装收音机,甚至挑战电视机组装。
以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制度安排实现核心政策加紧落地的新突破。尽快建立健全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制度,以实现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和进出自由便利的目标要求;明确特殊税收制度的法律定位,将特定行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向普惠性的“低税率、简税制”的制度安排转变,明显拓展特殊税制的享惠范围,增强企业获得感。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优化完善“五大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和相关制度安排。例如,推进投资制度由“极简审批”向“标准制+承诺制”转变,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取消许可和审批;完善跨境数据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他认为,从战略定位来看,国务院在关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中,赋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羊城八景”当有“面向世界”的新形象;从城市变迁来看,过去10多年来,广州城市框架拉大,中心城区扩容,“东进南拓”成效显著,城市地标、中轴线随之变迁,“羊城八景”也应推陈出新;从未来发展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城市格局,城市竞争不进则退,面对新的竞争格局,新“羊城八景”既要“不忘来时路”,也要谱写广州在新时代的精气神。
“刚到广东的时候,就被一句宣传语吸引,‘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来了以后发现确实如此,城市充满活力,个人发展的机会也很多。”今年刚刚入职东莞市和乐电子有限公司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肖龙艳兴奋地对记者说。